近年来,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立足资源禀赋,加大培育力度,坚持做“特”做“优”,壮大集体经济,扶持一批规模大、示范性强的高效农业企业,精心打造“五彩农业”,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。
大力发展“红色”农业特色产业。镇西部大力发展以“藏红花、胡萝卜”为主要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,打造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农业产业带。河湾村将共享出的600亩桑蚕地,建设成为一个集休闲观光、鲜花苗木栽培、销售、蔬果采摘等为一体的大型农业基地,并在基地进行藏红花林下套种,完成200亩藏红花种植,同时,打造恩典玫瑰园,收集了来自荷兰、英国、法国等十多个国家的700多个品种的玫瑰花,通过线上+线下同步销售,辐射带动村民1200余人就业,村集体收入增加30余万元,村民由原来的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,增加到了1.2万元。周庄村党支部组织农户以投资入股或土地入股的方式,成立周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并成立凌派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采用“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,流转土地300余亩,种植胡萝卜,销售收入可达300余万元,解决周边群众就业近百人。
大力发展“黄色”农业特色产业。镇东部大力发展以“金丝皇菊、煎饼”为主要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,打造黄色为主色调的农业产业带。朱官庄村成立中草药合作社,利用清理出来的村边零星边角、基本农田等30亩土地,实施金丝皇菊和透骨草等中药材种植项目,优化产业结构,促进农民增收。深入挖掘传统煎饼文化,不断做大做强煎饼市场,从事煎饼加工200余户,年产500余万斤煎饼,主要销往周边各大批发市场和上海、杭州、昆山等地,把小煎饼做成大产业、书写大文章,将“底阁煎饼”打造成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和社会发展的品牌形象。
大力发展“绿色”农业特色产业。镇中部大力发展以黄瓜、莴苣、辣椒、芹菜等蔬菜,打造绿色为主色调的农业产业带。底阁镇扶持绿色蔬菜发展,设施蔬菜种植、运输、销售产业链也已初具规模。河湾村成立强民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,统一管理,标准化生产,打造规范化标准化的蔬菜园区,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126个,年产黄瓜、花椰菜等无公害蔬菜1400万斤,年产值1300万元。朱官庄、东甘寺等村,采取“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的模式开展规模蔬菜大棚经营,种植黄瓜、辣椒、莴苣等蔬菜,每座棚大约收入都能达到5000-8000元。引导重点农业企业、示范社、家庭农场开展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注册了“清河湾黄瓜”商标,河湾黄瓜、东甘寺辣椒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。
大力发展“黑色”农业特色产业。镇北部大力发展以“食用菌、茄子”为主要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,打造黑色为主色调的农业产业带。郭楼村公开对清理出来的104.5亩土地对外招租,成立集科研、生产、销售、培训、科技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食用菌合作社,建设食用菌自控温室12个,菌棒日产量可达15000-20000个,年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,带动40余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唐庄村坚持党建引领作用,积极开展村级公共资源共享行动,盘活农户土地资源,鼓励引导农户种植茄子50余亩,促进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。
大力发展“白色”农业特色产业。镇南部大力发展以“鱼类、豆腐”为主要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,打造白色为主色调的农业产业带。底阁镇将南部石膏塌陷地改造成5000余亩的养鱼池塘,组建国家级九洲养鱼专业合作社,实现规模化、规范化、专业化养殖,合作社现有会员114人,定期投放鲤鱼、鲈鱼、鲫鱼、花鲢等无公害优质鱼苗,年产量达7500多吨,全年的渔业收入达8000余万元。在全市率先实施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项目,发展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技术,该项目占地80亩,建工厂化车间3000平方米,高标准养殖圆桶20个,已养殖鲈鱼12万尾,近期计划再养殖鮰鱼20万尾。紧紧围绕“小豆腐、大产业”的发展目标,坚持扶持、壮大底阁豆腐产业,加工制作豆腐作坊20余家,延续传统纯手工制作,色泽白嫩,口感细腻,味道鲜美,闻名于周边区市。同时加工生产豆皮和豆干等豆制品,延伸产业链,树立品牌、做大产业、形成效益。
(大众报业·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环泽 报道)